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i-tenba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i-tenba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i-tenba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i-tenba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微”叙村事·长湾村|长湾村的来历和其先民卢家的创业史_emc易倍电竞|体育全站网页
emc易倍电竞

全国服务热线:18373856666 18684899331

EMC全站网页 电话:18373856666

“微”叙村事·长湾村|长湾村的来历和其先民卢家的创业史

产品详情

  长湾村位于六枝特区东部,落别乡西南部,距六枝特区城区20公里,距落别乡政府驻地约3公里,东接落别村,南邻可布村,北连板照村,西以白水河为界,与茂林村隔河相望(以上各村均属落别乡)。全村辖10个村民组,总户数703户,总人口3396人,其中布依族2587人,汉族809人,全村劳动力2281人,有党员3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8%,外出省外务工人员1760人,耕地总面积4277亩(其中水田1854亩、耕地2423亩),人均耕地0.8亩。村里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发展旅游业、种植水稻等。截止到2023年底,人均年收入14800元。

  境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落别至纳骂公路纵贯境内,六枝至黄果树公路穿境而过,通组道路、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

  1950年1—7月,长湾村属乐善镇,同年8月隶属落别区落别乡,至1952年2月隶属落别区禹王乡。1956年5月隶属落别区板照乡,至1958年3月隶属落别区板照管理区。1961年8月隶属落别区纳骂公社,至1963年2月隶属落别区板照公社,至1966年8月隶属落别区纳骂公社,至1982年1月隶属落别区坝湾公社。到了1983年7月公社更名为乡,隶属落别区坝湾布依族乡,直到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落别布依族彝族乡。1992年3月,隶属落别布依族彝族乡坝湾办事处。一直到2004年7月并村后,将原长湾村、禹王村、长沟村合并为长湾村,隶属落别布依族彝族乡管辖。

  长湾村由长田寨和坝湾寨两寨组成,各取一字称为“长湾”。长湾村域有南北两大山梁,每个山梁又由若干笔直险峻的小山体组成。天晴时,在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个村子显得十分清新;若遇雨天,石墙青瓦配以云雾美景,宛如传统山水画中的仙境。南北两大山梁之间形成“鱼骨”形态,呈现山田共融、山山相望的和谐画面。村落坐落于山脚下、良田边,村寨依山临田,环境优美。各自然寨组植被茂盛、种类非常之多,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

  长湾村房屋建筑布局井然,均为石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均是木料穿榫作屋架,有的石料间隔,有的木料间隔,青瓦盖顶,墙多数用石料垒砌或浆砌,用石灰或混凝土勾缝、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经久牢固,冬暖夏凉,在建筑形式上,有的组成一正两厢院落,纵横交错,有的石屋还砌有围墙,在寨边、村口、竹林下、古树脚还安置有石凳,可供游客休憩,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村里有建于清朝时的九洞桥、古驿道等文物古迹。

  2016年,长田布依山寨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长湾村长田寨地处郎岱至落别古道要冲。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布依先祖卢卜忍在此居住(据始祖卢卜忍墓碑记载)。是时这里没有寨名,卢卜忍带着孩子在此开垦出一块长约300余米环绕山脚的水田,久而久之、人们路过这里,称其为“纳热”(第三土语区标准布依语:naz raiz,汉译:“长田”),从此这里就有“长田”的地名了。

  长田自此已有600多年历史,村落依旧保持原有的风貌,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格局,在村落的建设选址、建造格局等方面将布依族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时间和空间环境均体现了其较高的历史价值。长田寨的形成,历史悠远长久,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

  相传明洪武年间,黔南岭地,官府勒索,赋税徭役加重,平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愤然发动起义,抗拒皇粮,打杀贪官污史,声势惊动朝廷,皇帝视为南蛮人叛乱,故调兵遣将,进入黔南岭平南,征南明军所到之处,大肆杀戮,号曰“调北征南”,世代居住在黔南岭的平民,像山林中的惊鸟,逃亡于深山老箐之中。

  是时,为求生存,躲避兵丁追剿的土著卢氏第五世先祖卢鲍达与其子卢卜忍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迫离兴义那夜(与广西交界的今红水河北岸的一寨名),沿牂牁江东岸逆流而上,于明洪武4年(1371年)到达毛口(今六枝特区牂牁镇)隐居深山一年之久。

  据民间传闻,在毛口时卢卜忍不知什么原因和当地的部族起了冲突,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明洪武五年(1372年),卢卜忍不得已携带妻子及大儿子鲍金(布依语,意为未来家藏万贯的汉子),次子鲍昂(布依语,意味着未来家有银子万斗的汉子)逃离毛口,经过数月,跨过数座高山一路沿白水河来到了一个水井(今坝湾古井)前。卢卜忍看着对面一座山形,东高西低,尤如一条长龙穿越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雄伟。他心中暗喜,好一处安身之所。

  于是他停了下来,带着家人伐木建房,在此(长田)安家置业。几年过去了,卢卜忍又生育了三子鲍办(布依语,意为未来不愁穿,家有绫罗绸缎的汉子),四子鲍好(布依语,意为未来家里一年四季粮食满仓的种粮大户)。

  光阴荏苒,在漫长的岁月里,一家人夜以继日,不停地开荒,最后开挖出一块用百棵竹竿相接的长长稻田。

  卢氏家族逐渐壮大,开始分家。长子鲍金居于旧宅(长田本寨);次子鲍昂分居在长子对面立寨(今坝湾寨);三子鲍办喜欢制作土布,就居住在水源很好的地点——白水河西岸,以便操作蜡染(今洒耳寨);四子鲍好喜欢种粮,分得一坝好良田,就居住在二哥的山背后(今小坡麻)。至明宣德二十年(1427年),卢卜忍去世,鲍金等四个儿子得知后,将其葬于“波都给”(布依语,地名,今可布村卡棒寨白水河东岸的一个小山包)。

  此后,其他宗族姓氏迁徒在附近定居,安营扎寨,人人路过这里,看到这块长长的稻田,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大家就将卢卜忍家族居住之地常称“纳热”寨(布依语:意为长田)。

  值得一提的是,卢家的后人对外隐瞒了他们是黔土著的身份。因为到了清朝,朝廷施政,执行“土人(即少数民族)不能为官,土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压迫歧视,他们不得不忍痛地对外人,甚至刻碑为据隐瞒自己的祖籍,谓始祖原籍是江西吉安府,统称自己是“调北征南或是调北填南”人。

  1950年1月29日,中国人民146团三营七连进驻落别,宣布成立落别区人民政府,落别区工作组进驻长湾村指导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宣传新政权政策。村民们唱起了翻身歌,跳起翻身舞,在成立农协会的同时还成立了姊妹团,一起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工作。农协会第一任会长为卢隆林,后于1951年至1955年任村长。1956年,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重视下,长湾村有了基层党组织。除在外地工作入党人员外,卢兴臣、卢兴华等在五十年代被发展为第一批党员。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湾村党员人数持续不断的增加.组成为长湾村党支部。

  1950年,长湾村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长湾村实行土地改革,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还分得房屋和部分生活资料。分得土地的贫下中农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扬眉吐气。他们从心眼里感激,拥护新中国。

  改革开放前,长湾村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为生。长湾村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光照条件好,田地肥沃,地下水资源蕴藏丰富,是黄果树瀑布之母河,白水河流经这里,保障了农田灌溉,是落别乡万亩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8月,长湾公社在坝湾瀑布建设水力发电站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为长湾大队、长沟大队600余户提供电照明和粮食加工之用。1990年1月,坝湾乡组织各村村民3500余人从长湾村坝号组至长田寨兴修坝长大沟,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长湾村水稻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后,为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村里在上级指导下明确了村寨发展规划,明确了总体布局和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村庄整治、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一系列举措,长湾村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9月8日,中国贵州大马士革玫瑰产业基地奠基仪式在长湾村樱桃园举行,这标志着大马士革玫瑰种植项目正式落户长湾村。

  长湾村是六枝特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点之一,村里按照建设好、管护好、发展好,确保田、渠、路、管都能有效发挥效益的要求,大力推动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力夺取粮食种植丰产丰收,目前村里稻田亩产达800公斤。

  村里有400余亩连片樱桃园,慢慢的变成了当地的一个支柱性产业。有的农户,仅卖樱桃就能每年赚几千元,尝到甜头后,村民们就把自家附近的耕地都种上了樱桃。落别樱桃大多产于长湾村,当地气候适宜、水分充足,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樱桃生长。该地出产的樱桃味道鲜美、口感独特,2023年与六枝龙胆草一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长湾村八组村民文金秀是种植樱桃致富较为典型的一户。她说:“我家这一片大概有三十多棵樱桃树,一年下来大概有一万五六的收入。”

  根据《落别乡总体设计(2014—2030)》:定位长湾村为旅游观光型村寨,以传统种植生产及旅游服务为主。长湾村为中心村,其人口规模为0.15万~0.3万人,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村寨。规划以落别乡驻地为龙头,中心村为骨干,基层村为基础,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形成两条发展轴,其中长湾村位于两条发展轴的交汇点处,地理区位良好。

  根据《总体设计》中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长湾村长田组则属于聚集性居民点。利用传统村落的天然优势,布依族集聚的特点,拟建设布依文化元素民宿,使之成为瀑布群旅游资源的天然氧吧。

  长田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于2018年9月启动实施。总投资594万元,由贵州真安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计划对长田组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9760平方米,新建寨内道路1.8公里,庭院硬化2160平方米,对寨内驿站、公厕进行整治提升,对村寨内古树进行挂牌养护,配套建成环卫、消防设施及市政管网,对原有电力和通信设施做改造提升。

  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19万元,完成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38栋,村寨内无修缮价值房屋已拆除完毕,完成村落庭院硬化面积约1500 平方米,电力和通信设施改造,排水设施完成200余米,完成村内道路210米,公厕主体、墙砖、散水完成,灌溉渠保护和修缮完成360米,安装消防栓共3道,消防高位水池修建完成(容积100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长湾村人民感恩党,他们积极参加各项建设事业,踊跃报名参军报效国家,涌现出了参加抗美援朝的张永明、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的马开祥等先进人物。其中,马开祥事迹突出,被村民们称为英雄。村里有一块特殊的烈士墓碑,正是为马开祥而立。

  马开祥烈士墓碑是由他生前所在部队的战友们所立。碑的两侧分别刻有:“为人民而死”“比泰山还重”字样,碑的落款为“中国人民一二六团全体指战员 公元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二吉日立”。

  马开祥,布依族人,1940年生于长湾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马开祥经常听到本乡抗美援朝退伍回乡的上院寨韦昭学讲抗美援朝的故事,由此立志长大后要加入中国人民,保家卫国。那年,他14岁。

  1958年1月,18岁的马开祥应征入伍,被分配到中国人民0248部队126团服役。

  来到部队后,马开祥刻苦训练,很快就提任班长。之后,马开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勤于锻炼,在连队训练和比武中成绩非常显著,因立功任排长。

  1959年5月,身为排长的马开祥随126团一起到西藏参加平叛战斗。马开祥在进藏作战中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在前线晋升为连长、副营长。战斗结束后,马开祥随部队回到在云南省的开远营部,继续为祖国国防建设作贡献。

  1960年,马开祥加入了中国。此后十余年,面对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马开祥从不退缩,从始至终保持着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作为副营长,他所在的营因为在祖国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多次被团部评为“建设祖国事业先进英雄营”。马开祥也晋升为营长、军部参谋。

  1974年8月16日,时任军部参谋的马开祥在云南省开远县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时,突然病倒,经多方抢救无效,牺牲时年仅34岁。马开祥牺牲时,其最大的儿子才9岁。

  126团的全体指战员为马开祥立碑,英雄的墓前,战士们一起合唱《怀念战友》,悲壮且让人潸然泪下。

相关产品